治肝病重在“调”

发布日期:2019-06-02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黄帝内经》中所述“肝者……谋虑出焉,主疏泄、藏血……”,其意思是,肝脏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调节脾胃之气的升降,并具有凝血、免疫、胆汁生成和排泄的功能,又肩负着激素、脂肪、维生素、糖、蛋白质的代谢。可见肝脏对人体健康是何等的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圈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高糖的大量摄入,致使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等各种肝病呈快速上升之势。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腹水、肝癌等病症,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损害。国人肝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始终名列世界前茅。

    就乙型肝炎而言,为什么有些人不易被感染,而有些人却不经意中就成了乙肝患者呢?这就是自身免疫功能的强弱在起决定作用。《灸经》中关于“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气血不合,百病则变化而生”的论述,其意是说,经络内阻,情志忧郁则气血不合,阴阳失衡,这正是产生百病的根源。

    依照中医理论,心、肝、脾、肺、肾五脏对应着五行,即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在五行关系中,讲究的是平衡,如果五脏中的任何一个脏器的能力较其他脏器强或弱,都会破坏这种平衡。疾病正是人体在内外环境动态平衡失调的情况下发生病理变化的体现。这种体现有其具体的特点与规律,是身体内部诸生理元素正邪斗争、正不敌邪的反映,是由疾病的根本矛盾与规律所决定,并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就肝病而论,不同的病症有着不同的病因、病机、病性和转变趋势,各具独特的临床表现。例如:乙型肝炎即中医所谓的“疫毒”“肝气郁结”症,此症表现为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肝区刺疼、嗜睡、厌油等;黄疸肝炎即中医所谓的“肝胆湿热”症,此症表现为面黄、眼球染黄、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或伴有恶心呕吐等;肝硬化、肝腹水即中医所谓的“鼓胀”症,此症表现为体倦乏力、口苦咽干、食少腹胀、脾大、腹水、下肢水肿等。因此要根据其发病机理,辩证求因,因病论治,以求疏肝利胆、健脾和中、滋肾养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扶正祛邪。直接或间接抑制肝炎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保肝护肝、利胆退黄、改善肝功能、阻断肝纤维化发生、消除腹水等症状。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组成部分。它们以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循环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传统疗法神奇莫测。中医在肝病治疗领域与时俱进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因而备受国人的推崇。医家,尤其是祖传世医,其医术经数代人循序渐进的传承完善,各有其独到的疗法。位于扶沟县韭园镇的楚氏中医肝病专科世医第七代传人在继承祖传医术基础上,提出了“治肝病,重在‘调’”的治疗新理念,确立了以“调气解郁、培土生金、益气补肾、软肝舒脾、健脾和胃、滋阴利水”为治疗法则。临床上应用该法则治疗急慢性肝炎、黄疸肝炎、肝硬化、肝腹水等肝病,从调节气血平和、阴阳平衡入手,不单纯抗病毒、降酶、消黄、利水,而是重在调补人体气血。由局部肝脏病变到整体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加肝、肾、脾、胃等组织的血流量,改善肝脏营养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蛋白质的质和量,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此疗法可渐进缓解肝炎病人的诸如体倦、乏力、嗜睡、厌油、厌食、肝区疼痛、肝脾肿大、腹胀、腹水、黄疸等症状。临床证明,遵循此医疗法则,标本兼治,可达到从根本上有效治疗急慢性肝炎、黄疸肝炎、肝硬化、肝腹水的目的。       (华之文)

    肝病防治咨询热线:0394-625139313619894968微信:hyq13619894968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