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艾滋感染严峻,下一步怎么办

发布日期:2019-06-27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中国高校艾滋感染严峻,下一步怎么办
     
      艾滋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传染性疾病。自1981年法国和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广泛地流行和蔓延,已经成为全球最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热点问题。1989年,我国报告首例本土艾滋病病例以来,到今年正好三十个年头。三十年间,我国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发生几个转折,从传统的静脉吸毒和非法血供传播,到异性传播主导,再到同性传播比例大幅增加[2]。如今,更多的一般人群可能面临着艾滋病的威胁,比如高校学生。2017年世界艾滋病日之际,中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高福主任揭露了“在过去几年中,大学生中报道的艾滋病毒感染病例数一直在增加”的残酷事实[3];无独有偶,CDC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也于2015年报道称“近三年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增长幅度接近30%甚至50%”[4]。其中,男男同性恋感染者占绝大多数[3]。大学生感染严重危害当事者和在校学生的生理和精神健康,使学生健康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原因为何?其中之一可能为缺乏有效的性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产物,每年约1600万的出生人口中[5],经过高考的磨练,只有约6-7百万有幸被大学录取[6]。身处象牙塔的他们,在“蜜罐”中长大:父母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学校全心全意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然而,在追求好成绩的道路上,损失的是性教育的不足或缺失。近期几篇调研表明,大约一半的大学生未接受过性教育[7-10],这远远低于“义务”性教育的预期。我们的社会普遍很少触及性的话题,认为它极其敏感又私密,因而在我们有限的、不充分的性教育中,往往将道德绑定在“标准”的异性恋的框架上,缺乏对于自身以及他人性取向的认同感[11]。此外,性教育中很少涉及性传播疾病的基本认知和预防措施。有研究发现我国的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础知识、传播方式、防护意识等方面得分低于美国的华裔大学生[12]。
     
      尽管性教育仍有不足,但性态度愈发开放。20世纪80年代始,由于开放政策和经济改革,我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和文化变革,对性的态度和行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包括婚前性行为、随意性行为和同性恋行为等,年轻一代尤为突出。大约60%-80%的大学生接受婚前性行为,约20%大学生曾发生过性行为[13-15]。这些情窦初开的懵懂少年,高呼着性解放和性自由,也将之付诸实践。在这场自由中,传统的社会文化歧视仍迫使HIV病毒携带和其他性传播疾病者选择隐瞒其身份,在人群中成为隐匿传播者,默默地播种病原。此时,若其他学生缺乏自我保护的强烈意识,艾滋病等疾病便会随着自由在人群中肆意传播。一项对大中学男男性接触者的荟萃分析显示,65%报告有过无保护的肛交(UAI),58%在过去6个月内有超过一位男性伴侣[16]。
     
      另一个因素是社交媒体,它既增加了用户对性内容的接触,又促进对各种潜在性伴侣的便捷联系。数字媒体的蓬勃发展催生出一批地理定位网络(Geosocial Networking, GSN)应用,如陌陌、探探、Blued,Jack’d和ZANK等。其中,中国最大的同性恋社交软件Blued,目前注册用户超过4000万[17],一半为18至25岁的年轻人[18]。社交媒体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强烈的社交需求,2018年陌陌《大学生社交报告》显示,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认识新朋友的首选方式[19];另一方面,它缩短了性交往的时空距离,开启GPS,便能将陌生的彼此相连。那么,社交媒体对于艾滋病传播究竟带来了什么影响?一些研究提示,二者可能存在相关性[20-22],因为软件用户可能会有更多的性伴侣、更频繁的无保护性行为,和/或更高的吸毒风险。2019年,《财新周刊》报道称,一定数量的青年使用者感染艾滋病与使用Blued软件结识性伴有关[23]。不过,也有结果提示,社交媒体可能使他们更易接受HIV病毒检测[24]。近年来,Blued携手疾控中心、公益组织,致力于提高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可及性。然而,HIV检测行为污名化、无/低风险的自我认知等因素可能是阻碍检测普及的主要因素[25]。因此,如何提升意识、保护隐私、消除歧视是今后预防干预的工作重点。
     
      2015年,国家卫计委、教育部针对日益上升的艾滋病疫情,发布了《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从建立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提高教育覆盖面和针对性、加强自愿咨询检测和行为干预服务以及强化防控工作保障等四方面,为学生艾滋病防控提供保障[26]。但目前仍存在全面推行落地的阻力,包括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者的关注度尚乏,项目实施经费不足,艾滋病宣传视角未见新颖以及学生内在动力缺失。
     
      路在何方?从战略层面讲,教育部门和医疗部门需通力合作,共同为高校学生“定制”艾滋病预防和关怀的政策、策略。从实施层面讲,高校管理者需投入充足资源和专业人员,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友好的环境,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提供艾滋病咨询和检测服务。HIV检测的可及性和匿名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接受度。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性艾协会合作,开启高校试点匿名尿液之传递检测:2016年第一台匿名HIV尿液“自助检测服务机”试点投放高校,截止2018年底已覆盖40余所高校[27]。它不仅提供了HIV检测的可及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的积极性,受到高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与欢迎,成为当月微博的十大高校新闻[28]。未来期待这场传递检测可以普惠更多高校,直至扩展为全国行动。除了可更早期发现更多感染者,尿液、血液的病毒基因检测及系统发生树分析,还有助于更好地追踪溯源、勾勒传播图谱,指导精准防控和治疗。
     
      
     
      中国大学窗舍楼下的自动售货机提供HIV检测试剂盒
     
      另一方面,防艾宣传教育依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外,可利用学生经常访问的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多维度、多元化地宣传引导。学生组织是这场运动的主力军,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投学生所好,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艾滋病相关知识。例如,清华大学红十字会设计了一款基于密室逃脱的艾滋病解密游戏,既满足了学生解题闯关的好奇,也增强了学生对疾病的理解和认知。
     
      
     
      高校性教育课上,老师用香蕉演示怎样戴避孕套
     
      预防HIV感染亦可借鉴其它国家成功的经验。例如,美国某些性病诊所,为感染风险较高或要求进行HIV检测的人,直接提供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 Prophylasis, PrEP)药物,以阻断HIV感染。中国目前尚无暴露前预防药物,但备受期待的是,预计未来将会批准逆转录病毒预防药物,以实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走向零”(Getting to Zero)的使命。此外,中国创新研发的男性包皮环切新设备ShangRing,使手术更安全、更快捷、更经济实惠[29]。虽然包皮环切在中国人群中降低HIV感染率的效果尚未明确,但其在国外的成功经验仍提示着它潜在的作用,这便要求我们设计更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证明其有效性。
     
      控制传染源,“治疗作为预防”(Treatment as Prevention)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研究在血清不一致(一方HIV感染,而另一方未感染)夫妇(HPTN 052研究)[30]和男同人群中(PARTNER研究)[31],均证实治疗感染者可以大幅度降低同伴的感染风险,若治疗有效,传染率几乎可以降为零[31]。可见,积极治疗不仅为患者实现早期和持续的病毒学抑制,同时也降低了其传播的可能性,为更大的人群撑起了保护伞。目前中国的治疗指南完全符合国际规范,但从检测到治疗的过程脱节、效率很低,导致大量新诊断患者的流失,抑或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我们希望未来通过营造更为友好、关怀的社会氛围,使患者无后顾之忧,自我保护、自愿发现、尽早转诊、积极治疗,集社会的力量与病毒做斗争。
     
      
     
      接受艾滋病治疗可以减少96%的传播可能
     
      虽然在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艾滋病已经成为可治疗的慢性病,但是它仍然在继续蔓延。当代高校学生承载着家庭和祖国的希望,前瞻、积极、科学地“防患于未然”,才能守护孩子的健康,保护祖国的明天。期待政府决策者、医务工作者、防艾专业人员、高校管理者以及家长和学生联手并肩、齐心协力,加强学生防艾意识和行动落实,确保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未来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高效防艾,刻不容缓。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