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疾病肆虐到“健康之城”

发布日期:2019-09-29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从疾病肆虐到“健康之城”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疫病丛生、缺医少药的局面。当时的云南,也是多种疾病高流行区,疟疾、麻疹等传染病肆虐,新中国成立之前曾被称为“瘴疬之区”。
     
    经过数十年、几代卫生工作者的努力,全省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作为云南省会城市的昆明,成效显著,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3800/10万下降到2018年的160.34/10万,人均期望寿命从建国初期的50岁不到升至2018年的79.01岁。从这些衡量健康水平发展状况的数据中不难看出,一道看不见的健康屏障逐步形成,为推进“中国健康之城”建设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疾控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昆明市的疾控工作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西南防疫队来到昆明建立消毒大队,后来改名卫生防疫站,也就是现在昆明市疾控中心的前身。”昆明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科疾病控制主管医师游先祥说。
     
    1984年,游先祥开始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当时,由于信息报告渠道不健全,疾控人员常常需要深入到偏远地区,才能详细了解情况。
     
    至今游先祥还清晰地记得,1989年有一次他和同事需要去没有通公路的禄劝县雪山乡。游先祥和同事坐车先抵达禄劝县乌蒙乡,第二天早上,他们匆匆吃了东西,背上消毒药品、疫苗冷藏箱、干粮等物品就开始步行出发。翻过雪山、穿过树林,累了就坐路边歇会,一路跋涉直到晚上8点多才抵达雪山乡。
     
    “去的路上有人摔伤、有人崴到脚、还有人因为鞋子不合适把脚磨破,这些情况都经常发生。如果去到当地有疫情需要处置,大家都是先工作,晚上10点、11点吃晚饭已经成为常态。”游先祥说。当时,这些偏远乡镇大多没有住宿的地方,疾控人员只能住在条件简陋的马店或是老百姓的牛羊圈顶上。有人睡觉时手被老鼠咬破,也有人被跳蚤叮醒后发现身上布满红疹……
     
    几代人跋涉逐步搭建免疫屏障
     
    昆明市疾控中心急传科疾病控制主管医师吴俊在疾控部门工作已经有23年,在他的印象中,那时候每年几乎有大半年的时间,他们都在四处奔波。从昆明坐客车到各个县,又辗转到乡镇,向村民宣传接种知识,寻找适龄儿童喂服脊灰糖丸、接种疫苗。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几代疾控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昆明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至2018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已经降至新中国以来最低水平。
     
    “才工作的时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是通过邮寄的方式寄到县疾控中心,再由县疾控中心汇总统计后寄到市疾控中心。这样的方式,下面的数据不容易上来,上面想要传达的信息也不容易传达下去。”游先详说。
     
    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上报信息,通过审核后,各级疾控中心都能及时获取信息。想要传达的信息,也能快速传达到基层机构。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代代疾控人的努力,疾控工作也从以传染病控制为主,转为以疾病控制和健康管理为主,一道看不见的健康屏障正在逐步搭建、渐趋完善。
     
    中国第一粒脊灰减毒活疫苗糖丸在昆诞生
     
    两只手臂上,一个井字疤,一个圆形疤——许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身上都有这种因接种疫苗而留下的印记。
     
    井字疤是接种卡介苗留下的,是预防结核病的。圆形疤是接种天花疫苗留下的,是预防天花病的。还有预防小儿麻痹的脊灰小糖丸,很多人都曾对这种既能防病又有着甜甜味道的小糖丸有着美好记忆。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建立不久,国内部分省市就暴发脊髓灰质炎疫情。儿童一旦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会对人体脊髓灰质前角造成永久损害,病毒让需要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因此,很多被感染的儿童高烧之后不能站立,肢体麻痹落下终身残疾,甚至死亡。
     
    面对疫情,人们恐慌无助,无药可治,医院束手无策。临危受命,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精英聚集昆明,在昆明西郊的一个小山沟——昆明花红洞开始了艰难跋涉。
     
    1962年,中国第一粒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在昆明诞生。不负众望,在这颗白色小糖丸的帮助下,国内脊髓灰质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
     
    1283家疫苗接种单位强化免疫效果
     
    1994年10月以后,昆明未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起的临床病例。2000年10月,我国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为无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国家。通过加强监测及常规、强化免疫等工作,至今昆明市未出现过一例输入或本土病例。
     
    同样是因为疫苗有效控制,昆明市麻疹发病率从2008年的18.7/10万,降至2018年的0.3/10万,发病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范围。百日咳、白喉、甲肝、流脑、乙脑等疫苗可控传染病在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目标儿童中发病数极少。昆明各县(市)区基本达到消除麻风病危害,疫苗控制传染病成果显著。
     
    2018年,全市开始实施60岁以上户籍老人免费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惠民实事工程项目,2018年完成肺炎疫苗接种23.7万人,进一步降低老年人的患病风险及疾病负担。
     
    目前,全市共有1283个预防接种服务单位(含产科接种单位)。在以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的同时,巩固消灭脊髓灰质炎成果,继续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加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麻疹疫苗及脊灰疫苗的补充免疫,60岁以上老年人肺炎疫苗普种等工作。
     
    172人组成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
     
    除了传染病疫情控制,疾控中心还承担着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身居幕后,埋头苦干,这就是疾控人的真实写照。
     
    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昆明市疾控中心还成立了一支由172人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在这支队伍里,包含了公共卫生应急人员125人、卫生检验队伍33人、后勤保障队伍8人、驾驶员6人。确保一旦有需要出动的灾情,这支队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近年来,昆明市疾控中心每年还举办各类应急培训、演练,参加省级应急演练。在应急演练中,队伍真实展示了如何快速集结、装备队形,到达模拟灾区后如何应急生存、现场疫情处置等,加强了实战性,增强了参演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意识,提升了卫生应急队伍面对各类突发灾害事件的响应和处置及协同作战能力。
     
    此外,按照《昆明市卫生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物资管理制度》,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市疾控中心设立市级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中心。目前市疾控中心储备应急物资共8大类151种,总价共计92万余元,应急队伍个人装备配备标准约8000元/人,普通应急救援任务装备配备标准约10万元/组,整组(30人)出动携带装备价值约50万元。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专项资金配备的5顶新型充气应急帐篷也于今年2月完成验收入库,软件硬件兼备,进一步提升了队伍的灾区生存及工作能力。
     
    由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
     
    经过数十年几代疾控人员的不懈努力,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随着社会发展,慢性病发病率逐渐升高、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增加等问题显现,疾控工作也从之前的以传染病控制为主,向以疾病控制和健康管理转变。
     
    “2002年中心成立慢病科,2006年开始做全市的死因监测,才开展监测工作时,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是74.90岁,2018年是79.01岁,这个数字是在逐年稳步提升。”昆明市疾控中心慢病科副科长杨昭说。
     
    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后将获得全市居民死亡率、慢性病总死亡率、主要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慢性病呼吸道疾病等)死亡率、死因顺位、期望寿命等重要指标。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还可以准确获得全市慢性病死亡和发病相关数据,为行政部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慢病科还开展着慢病示范区创建工作、儿童口腔疾病综合管理项目、城市癌症筛查、基本公卫糖尿病和高血压慢病管理工作。通过监测收集数据信息、评估风险、对公众提供健康指导服务,从而降低人们患病风险,阻止疾病的蔓延和流行。
     
    “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作,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一些变化,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 杨昭表示,近几年再去到村子开展督导和检查时,随机询问遇到的村民一些问题,比如每天吃的盐不能超过多少,运动有什么好处,很多村民都能回答出来并且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守护群众健康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人民群众的饮食习惯也从吃得饱,向吃得营养健康转变。这对卫生健康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创新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健康的需要。
     
    2010年,昆明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食品实验室。目前,市疾控中心通过了国家认可委(CNAS)实验室认可项目25类232项,通过检验机构资质认定项目15类750项,基本能满足全市履行《食品安全法》赋予的工作职责所需。
     
    市疾控中心从事35年省级食品安全理化检测的专家梁志坚这样说:“从参加工作时仅有一瓶一管(即一个三角瓶、一根滴定管)开展工作,现在检测设备已实现自动化、科技化,多种高科技大型设备的投入,让检测技术涵盖了食品中无机类、有机类物质如农药残留添加剂等检测,检测准确性高,精度从毫克、微克达到纳克级。这在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
     
    同时,市疾控中心还科学运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掌握昆明市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分析全市食品安全状况。9年来共开展了国家、省、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本7000余份,获得了50000余条监测数据。同时,还开展了食品快速监测检测和食品检测新方法的运用、研究。
     
    此外,市疾控中心还在全市范围开展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2012年至今,昆明市共监测生物样本7523份。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能将监测信息汇集在一起,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流行病学调查三种手段结合,为卫生健康部门提前研判、预警一些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提供支持。
     
    正是这样的时代变化和高素质的食品卫生检验队伍,为保障广大群众食品安全健康提供坚强基础。
     
    为推进“中国健康之城”建设提供保障
     
    通过接种疫苗的手段,人们对抗传染病有了主动权;通过实施健康管理工作,降低人们患病风险。疾控工作,夯实了全民健康的基础。
     
    2018年以来,昆明市紧紧围绕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积极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品牌,城市国际知名度、辐射力、影响力逐步提升。与此同时,昆明市也在积极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打响“中国健康之城”品牌。 
     
    也许大多数人都觉得,疾控中心的日常工作是极其平凡而不起眼的;然而他们却不知道,疾控人为之奋斗的公共卫生事业却是伟大而崇高的。平凡不代表平庸,平凡也不代表浑浑噩噩。无数疾控人在背后默默付出,才有了公共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有效防控传染病肆意蔓延,通过健康管理让人们安居乐业,以此为基础,昆明凭借着丰富的资源优势,正不断延伸大健康产业链,推动医药养生、医疗养老,拓展文化休闲旅游,打造“中国健康之城”指日可待。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