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妈须知:婴儿常见疾病知识大全

发布日期:2019-09-22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新手爸妈须知:婴儿常见疾病知识大全

    新手爸妈须知:婴儿常见疾病知识大全

    婴儿鹅口疮

    一,鹅口疮是什么

    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鹅口疳、鹅口白疮等,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因为常常在口腔里发生白色的假膜,有时这种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样。所以又称为雪口病,常多见于婴幼儿。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表现为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口腔不清洁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亦可发生在体弱的成年中。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宝宝患了鹅口疮通常会感到口腔不适,有时会感到疼痛,多半宝宝会因此减少吃奶;鹅口疮还会造成宝宝吃奶时呼吸量不够,使宝宝营养摄入不够,出现营养缺乏症。

    二,鹅口疮症状

    任何年龄都可出现鹅口疮,但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鹅口疮症状主要表现为:

    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三,鹅口疮的病因

    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但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康婴幼儿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其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机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因此该病常见于口腔不净、营养缺乏的婴幼儿。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四,鹅口疮的鉴别诊断

    婴儿鹅口疮诊断标准:

    真菌感染引起的鹅口疮原因比较单纯,不需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检查,如果宝宝的鹅口疮反复发作,取少量白色黏膜化验,找到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是实验室诊断依据。通过检验能够确定酵母菌的类型,以便医生能更准确给宝宝用药。

    婴儿鹅口疮并发病症:

    鹅口疮会导致疼痛。长了鹅口疮,宝宝的口腔会有疼痛的感觉,宝宝会因此而拒绝吃奶,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

    如果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里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感染,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连水都拒绝喝,这样宝宝就有可能出现脱水。

    如果不及时治疗,酵母菌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当然,弥漫性酵母菌感染是十分罕见的。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疗。

    五,鹅口疮最佳治疗方法

    1、用药治疗

    (1)局部用药

    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局部用药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2)全身用药

    症状严重的宝宝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

    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

    (3)妈妈饮食

    哺乳妈妈的饮食清淡,忌辛辣、酒类刺激性食品。一次喂乳不宜过饱,便秘者可喂服青菜汤。小儿奶瓶、奶头、餐具应经常清洁消毒。

    2、按摩治疗

    (1)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

    (2)清肝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揉小天心50次。

    (3)患儿俯卧,家长以手掌蘸少许麻油,沿脊柱两侧以小鱼际着力上下推擦背、腰部,以热为度。

    (4)清胃经50次,揉板门50次,然后,从横纹推向板门20次。

    (5)按揉大椎穴1分钟。

    六,如何预防小儿鹅口疮

    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只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于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揩净,双手也要洗干净。新生儿所用食具,应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6、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7、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寨卡病毒

    一,寨卡病毒是什么

    “寨卡”原是非洲丛林的名字,后来病毒爆发,科学家分析成因时发现这种病毒来源于这片非洲丛林的一群猕恒河猴,于是将这种病毒命名为寨卡病毒。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病毒,扩散速度快,2015年以来已扩散至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岛国。

    首次被记载的寨卡病毒病例于2007年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出现。2013年10月开始,寨卡病毒传到波利尼西亚,感染上万人,疫情严重。2015年5月,疫情持续发酵,巴西出现大批感染者,成千上万人生命被威胁。截至2016年,45个国家发生寨卡病毒疫情,包括哥伦比亚、墨西哥、玻利维亚、多米尼加、洪都拉斯、巴西、圭亚那等。

    至2016年2月底,中国出现三个寨卡病毒感染者,其中一个为38岁的义乌人。患者曾去斐济和萨摩亚旅游,回国后出现无诱因的发热畏寒症状,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者。

    二,寨卡病毒感染症状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是一种通过伊蚊传播的虫媒病毒,多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土著居民身上发现。最早发现该病毒是在乌干达寨卡丛林恒河猴中,随后在坦桑尼亚、密克罗尼亚、波利尼西亚、巴西、中国等居民身上均有发现。感染病毒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

    起初,患者症状表现轻微,低热、出疹、头痛、眼红,数天后,关节疼痛、眼眶痛、无力、恶心呕吐、腹痛、口腔溃疡等症状相继出现。但伴发症状较为少见,多数人症状表现温和,持续时间短。严重者需住院接受治疗,与外界隔离。

    如果新生儿感染病毒,病情较为严重,头部会畸形。头部畸形由寨卡病毒感染婴儿大脑,导致婴儿脑组织钙化,皮质萎缩,进而引起脑室萎缩。小部分婴儿因中枢神经受累会出现关节挛缩,关节红肿疼痛。病情无法控制时,婴儿会死亡。

    另外,妈妈在怀孕期间要做好预防措施,不要到疫情高发的国家旅游,外出穿戴严密遮挡身体各部位的衣服,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低热、出疹、头痛、关节疼痛、结膜炎症状,提高警惕,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及早治愈疾病,确保自己和宝宝安全。

    三,寨卡病毒怎么治疗

    寨卡病毒既然那么严重,那么若不小心妈妈或宝宝感染上后该如何治疗呢?如果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斑丘疹、关节痛、非化脓性的结膜炎,其他感染的症候群还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虚弱无力;腹痛、恶心呕吐、粘膜溃疡、皮肤瘙痒。。出现上述症状必须到医院就诊。

    一旦发生了虫咬伤,切忌搔抓,不可用热水烫洗,可先用胶布或胶纸反复多次粘去皮疹处的毒毛,及时用肥皂水或碱性水溶液冲洗局部,以中和毒素。切不可使用刺激性较大的花露水、清凉油、姜、大蒜、牙膏等,因其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加剧病情。严重者可到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给予适合的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药物。

    特别提醒:准妈妈和备孕妈妈应避免前往寨卡病毒疫区。若非去不可,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避免蚊子叮咬。若从疫区回来,出现疑似感染寨卡病毒的症状,应抽血化验并做超声检查,查看胎儿发育状况。

    四,寨卡病毒如何预防

    寨卡病毒的发现,会引起许多妈妈的担心,妈妈们都会担心宝宝被蚊子叮咬后感染上,那么该如何预防呢?防患寨卡病毒的最佳保护方式就是防止蚊子叮咬。防止蚊子叮咬会保护人们免患寨卡病毒,也不会患上通过蚊媒传播的其它疾病。以下有几点可以注意。

    1、勿穿深色及花色衣物

    2、可涂一些驱虫的物质

    3、搞好环境卫生,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宝宝个人防护,进入公园玩耍,要穿长袖衣服,并及时洗澡换衣。

    4、屋中放些风油精,在身上抹些风油精,它气味会使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的虫子不愿接近你。

    5、保持宝宝身体洁净不带有异味,这也是避免蚊虫叮咬的好方法。

    另外较为重要的是将水桶、花盆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实施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从而去除可使蚊虫滋生的地方。

    口水疹

    一,口水疹是什么

    口水疹多是由于皮肤经常受潮湿或异物摩擦等刺激因素,有时可导致皮肤角质层受损。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潮红、疼痛、轻度肿,好发部位是嘴角等嘴唇边缘。一般为婴幼儿多见病症。

    宝宝出现口水疹多是在长牙期常常流口水导致的。

    二,口水疹怎么引起的

    宝宝口水疹多是在长牙期出现,通常是在宝宝六个月之后。宝宝在长牙之后,常常会流口水,原因主要表现在婴儿从单纯的吃乳渐渐过渡吃一般食物,由于食物的刺激,沿着神经传递到唾液腺,唾液腺加速口水分泌。当婴儿从躺着位转换成坐位或站立位时,口水容易从口腔内流出,表现为口水增多;婴儿口腔小,口底浅且无牙齿阻挡,又不会节制口腔内的口水,使口水易从口腔内流出,表现为口水增多;婴儿时期吞咽功能较差,不能很好地借助吞咽反射来吞下口水,使口水易流出,表现为口水增加。另外半岁左右的婴儿正是乳牙开始萌出的时期,萌牙时对神经的刺激,也会使口水分泌增加,导致口水易流出。如果婴儿是因这些原因引起流口水,属正常生理现象,是不需治疗的。

    三,口水疹怎么护理

    1、擦拭口水

    由于唾液偏酸性,且含有一些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对经常流口水的幼儿,父母应当经常为他们擦去嘴边的口水,并常用温水洗净,然后涂上油脂,以保护下巴和颈部的皮肤,最好给孩子围上围嘴,防止口水弄脏衣服。给小儿擦口水的手帕,要求质地柔软,以棉布质地为宜,应经常洗烫,擦时不可用力,轻轻将口水拭干即可,以免损伤局部皮肤。

    2、维生素b2护理法

    在家就用一粒维生素B2研碎,用棉签抹在宝宝嘴唇周围,也不用担心宝宝吃进去,因为维生素b2吃一点进去也没关系。

    晚上为了巩固疗效,在宝宝睡觉前又抹了点专口水疹的护理膏,记住这个只能等宝宝睡觉后再抹,因为这样宝宝才不会舔到。

    四,口水疹与湿疹的区别

    口水疹的症状跟一般湿疹很类似,保湿度如果不足,宝宝的皮肤皆会出现乾裂、发痒及红肿现象,还会出现一粒粒的小水泡,抓破之后会流出组织液,恐怕引起细菌感染,所以要分辨宝宝是因为口水疹或湿疹而引起发炎,最大的差异在于发炎部位不同;引发口水疹的主要部位集中在宝宝容易沾上口水的地方,像嘴巴周围或下巴的发炎情况会最为明显。

    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口水疹外,也有其他的原因会造成宝宝嘴边红红一片,因为口水的缘故所造成的口水疹,会在嘴巴周围或下巴呈现出的状况是红红平平的一片,另一种也会造成相似状况的原因则是宝宝长期含奶嘴,因吸吮奶嘴摩擦嘴边周围皮肤所造成的,尤其是经常使用奶嘴的宝宝,有些含奶嘴的时间很长,如果家长观察宝宝并不常流口水,但嘴边仍出现红红平平的一片,就有可能是长期吸吮奶嘴所引起。

    此外念珠菌感染也会引起嘴边红红一片,但不同的是会出现凸起的红色小疹子约5、6颗。念珠菌是霉菌的一种,存在于空气中,因为有的宝宝某些部位的皮肤抵抗力较弱,就容易受到感染引起红疹子。

    喉梗阻是怎么回事

    一,喉梗阻是什么

    喉梗阻又名喉阻塞。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喉部及其周围邻近组织的病变而引起的以吸气期呼吸困难为特征的综合征。

    引起喉梗阻的原因很多:

    1、喉部急性炎症,特别是儿童喉腔狭小,声门下粘膜下组织疏松易于水肿;

    2、异物嵌顿;

    3、外伤损害;

    4、肿瘤;

    5、天性畸形或疤痕狭窄;

    6、双侧声带麻痹及喉痉挛等。

    二,喉梗阻有哪些症状

    喉的声门区是上呼吸道最狭窄的部位,病变时喉粘膜充血肿胀声门变窄,吸气时气流把两侧声带向下向内推压,使声门更为狭窄,造成呼吸困难,在呼气时气流向上冲开声带,声门比吸气时为大,呼吸困难并不显著,气注以通过狭窄的喉腔,震动而发生鸣声,称为喉鸣音。吸气时胸腔内负压加大,胸廓周围软组织出现凹陷,如胸骨上窝,锁骨上,剑突下,肋间隙陷称为“四凹症”。呼吸困难可出现缺氧,有面色口唇发紫,脉搏加快,烦躁不安等晚期症状。如病变在声带则常有声音嘶哑。

    三,喉梗阻如何护理

    生活中提起喉梗阻,大家应该很都熟悉,喉梗阻属于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五官疾病,经常会遇到。针对喉梗阻,你有做好护理工作吗?喉阻塞的护理方法是:

    1、对年老体弱及小儿病人有喉阻塞时处理,因为耐受力差,病变发展快,安全与危险的界限小。

    2、立即消除病因,如及时取出呼吸道异物,解除喉痉、切除新生物。呼吸困难严重者应先行气管切开术,改善呼吸后再进行病因治疗。

    3、对病因不明或病因一时不能解决者,如喉肿瘤已出现II血度呼吸困难,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

    4、炎症引起的喉阻塞,呼吸困难在I-II度之间,要严密观察呼吸的变化,可根据病情,静脉沆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

    5、破伤风引起喉痉挛,应在痉挛的间歇期在大量镇静解痉药的控制下,施行气管切开术。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

    6、半卧位或平卧,专人护理,尽量减少病人动作,减低氧的消耗,必要时给镇静剂,以免病人惊慌、烦躁。病儿可由父母陪伴,减少器闹。

    7、室内通风,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温度,经常给病人喝水,常规给蒸汽吸入或雾化吸入,稀释痉液易于咯出。

    8、注意观察呼吸、咳嗽,若发现呼吸稳促,烦躁不安,有三凹征,面唇发绀,出汗,表示呼吸困难已进入第III度,应报告医生。咳嗽而伴有拍击声,表示异物在气管内活动,随咳嗽气流冲击声带,应立即报告医生,取出异物。

    四,喉梗阻怎么急救

    对于老人和宝宝,急性喉梗阻的发病的急救常常在一瞬之间,若是处理不当,会有相当的后果。那么,对于急性喉梗阻的急救方法有什么呢?下面给大家提出三点。

    1、严密监测呼吸变化,及时消除病因:喉梗阻患者主要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结合病史,及时做出病因判断。如为炎症,要及早使用抗菌素和激素,控制炎症,减轻水肿;对咽喉部异物要及时取出,解除喉痉挛;对过敏引起的喉水肿,立即切断过敏源,皮下注射0.1%的肾上腺素。

    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一旦诊断患者为急性喉梗阻,要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并妥善固定,遵医嘱及早足量静脉推注射糖皮质激素,以达到快速有效地缓解喉梗阻症状。

    3、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有效供氧:吸氧对喉阻塞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意义,开始给氧不宜过大,以免发生呼吸骤停[2],但喉阻塞通气不良,单纯吸氧不可能解除其呼吸困难。

    婴儿肠套叠

    一,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就是一段肠子套入相邻的一段肠子里,造成肠道梗阻而不通畅。

    理论上任何部位都可发生,但大多发生在小肠末端和大肠起始部,也就是说小肠和大肠连接的部位。它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如果肠管套叠1—2天,套入的肠管血液循环受阻,并随着肠蠕动肠管越套越紧,从而发生缺血性坏死、穿孔,危及宝宝的生命。

    二,肠套叠的症状

    1、果酱样大便:病初时可有1—2次正常大便,以后便排出含血和粘液的粪便,像果酱样。大多数患儿在起病后4—12小时出现这种带有特征性的果酱样大便。少数婴儿来诊时无血便,仅肛门检查时手套上染有血迹。

    2、腹痛:宝宝虽有腹痛,但不会详尽讲述,临床上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哭闹、屈腿、面色苍白。腹痛缓解时仍可玩嬉或入睡。反复发作后,患儿精神渐差、嗜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甚至出现休克。

    3、呕吐:腹痛发作后不久便发生呕吐。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带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

    4、腹部肿块:由于肠管发生了套叠,因而局部隆起似肿块状。在病的早期,腹部可扪及肿物;到了晚期,由于脱水、电解质紊乱、腹胀、休克甚至出现腹膜炎征象,此时,腹部肿块反而不容易查出。

    三,肠套叠的病因

    常见的为6—12月幼儿的小儿肠套叠。一般无明显原因,因而称为自发生肠套叠。6—12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

    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粘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幼儿肠套叠大多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壁为鞘部,套入部又由最内壁和反折壁组成。套入部的最前端为顶部,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套入部系膜血管为鞘部挤压而使套入肠管充血、水肿以至坏死。

    肠套叠发生后,只要肠系膜够长且肠管可活动,套入部的顶部可继续向前推进到左侧结肠。

    按套入肠的顶部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按照Perin和Lindsay的统计,最多见的为回盲型,占39%,其次为回结型,31.5%,回回型、6.7%和结结型,4.7%,其余为少见类型。

    四,肠套叠的治疗

    肠套叠有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两种。

    手术疗法:对肠套叠比较严重的宝宝,应采取剖腹复位套叠肠管的手术疗法。手术后,家长要定时帮宝宝变换体位,宝宝的饮食要以稀、少、清淡并富于营养为原则,量与质要逐渐增加,才有助于肠功能的恢复。

    非手术疗法:

    1、空气灌肠复位法。宝宝患病不超过12小时,全身情况良好,可做空气灌肠复位。超过24小时,全身情况明显较差,如腹胀严重者,禁忌做空气灌肠。

    2、钡剂灌肠复位法。就是将钡剂灌入直肠内,通过荧光板,观察肠套叠阴影,确诊后,按规定增加压力,使肠套叠复位的治疗方法。

    灌肠后,一般会让宝宝口服炭末,然后观察其能不能随大便一起排出。如能随大便排出,证明复位成功。

    采取非手术疗法的时候需要注意给宝宝保暖,防止着凉、腹泻,饮食要以半流质为主,以免造成套叠的再次发生。

    五,如何预防婴儿肠套叠

    预防婴儿肠套叠主要在于合理喂养宝宝,具体如下:

    1、添加辅食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添加一种新食品必须等前一种食品适应后再添加另一种,一般需要5—7天的适应期,不能同时添加几种新食物。

    2、添加食物的量,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如喂食蛋黄可先试喂1/4个,3—5天适应后增至1/2个,1—2周后增至1个。

    3、食物应从稀到稠,如先喂米汤后给米糊、米粥。从流汁、厚流汁、半流食到半固体流食,进而到固体食物,如从稀饭、稠粥到软饭。

    4、食物性质从细到粗,先菜汁、细菜泥,至粗菜泥、碎菜和煮烂的蔬菜。

    5、炎热的夏季或婴儿身体不适时不宜添加新的辅食,此时的婴儿食欲下降,适应能力较差,要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添加辅食。早产儿宝宝辅食添加必读

    只要父母能够合理喂养你的小宝宝,仔细观察宝宝的一切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就可大大降低肠套叠的发病率或得到及时的治疗。

    婴儿脐疝

    一,婴儿脐疝的症状

    多发生在脐带脱落后的数天和数周的婴儿,此时脐带的切断处已有上皮形成,因此,疝的表面有皮肤覆盖。主要表现在脐部有肿物突出,哭闹时肿物增大,皮肤紧张很薄呈微青色,安静平卧或睡眠时肿物缩小消失。

    脐部留有松弛的皱褶,用手指将疝内容还纳后,往往可以听到气过水音,并且可以触到组织坚硬的脐环,以手指深入脐孔内,可估计到脐环的直径,当小儿咳嗽、哭闹、用力时手指可有冲击感。

    脐部有可复性肿物,哭闹时胀满,安静时消失,即可诊断。

    二,婴儿脐疝的发病原因

    1、发病原因

    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处,且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形成脐疝发生的条件。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脐疝的发生。

    2、发病机制

    脐是腹腔最后闭合的部位,是胎儿的脐带所在处。脐静脉在脐的最上部,穿过腹壁,向内移行至镰状韧带下缘。出生后近脐部的一段脐静脉成为肝圆韧带。胎儿时的两支脐动脉位于腹横筋膜与腹膜间,在脐两侧偏下部进入脐带,出生后退化成纤维性索条,被称为脐外侧韧带。

    胎儿的脐尿管位于下腹部的中线、腹壁与腹膜间,出生后退化成为脐中韧带。出生时脐带被结扎剪断,断面瘢痕形成。以上诸韧带间被疏松结缔组织充填,成为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脐环包绕脐周,较坚韧,是由腹直肌前、后筋膜及腹横肌筋膜融合而成。

    初生时脐环较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收缩,最终消失。脐环较大时,诸韧带间的空隙增大,腹腔内脏带着腹膜穿过韧带间的空隙,突出到脐环外,形成脐疝。

    婴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营养不良儿及大脑性痴呆症患儿,脐周围的组织发育欠佳或较松弛,脐环较大,脐环的收缩及闭合较迟缓,是这类小儿好发脐疝的解剖因素。

    三,婴儿脐疝怎么办

    正常情况下生后18个月内,脐环可以继续缩窄,因此,婴幼儿脐疝有自愈的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疗绝大多数在2岁内自愈。有人统计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越来越发达,脐环也逐渐变小而闭合,据统计生后6个月内有90%,一年以内有95%闭合而自愈。

    1、非手术疗法 一般无需任何处理。对个别爱哭闹,屡发嵌顿者可试用。

    (1)压迫法:用适当长度的9—10cm宽的松紧带,缝制成圆圈状,令婴儿平卧,还纳脐疝,将棉球(同疝大小)或半个乒乓球的凸面对准脐疝部,以松紧圈固定之即可。

    (2)胶布粘贴法:可将稍大于脐环的硬币、扣子或圆木片用纱布包好,压在脐环上,然后用宽胶布固定。胶布宽5cm,胶布经过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以免损伤皮肤,操作时先将疝内容物还纳回腹腔,使疝囊呈空虚状态,避免疝内容物膨出,便于脐孔的闭合。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个月,应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每次粘贴时要使脐孔缩小,使之逐渐愈合。

    2、手术疗法 婴幼儿正常发育时,脐疝能很快消失,仅有个别病例需手术治疗,因此不应急于手术。

    适应证:有下列情况者可考虑手术:疝较大脐孔直径在2cm以上;经1年的保守治疗没有治愈,年龄在2岁以上;已经嵌顿,内脏与疝囊有粘连;脐部疼痛,推测有大网膜粘连者。

    婴儿贫血

    一,什么是婴儿贫血

    婴儿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婴幼儿贫血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容易疲劳,抵抗力低等症状。

    营养性贫血可分为营养性小红血球性(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贫血。

    A、缺铁性贫血:

    由体内缺铁影响血红素的合成所引起,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普遍的问题,尤见于婴幼儿及生育年龄妇女。据统计,我国近40%的学龄儿童和托幼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缺铁的主要原因有:

    1、人体内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相对不足

    婴幼儿生长速度很快,正常婴幼儿出生后5个月体重增加1倍,1岁时增加2倍。婴幼儿在4—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仅以含铁量少的母乳喂养,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育龄妇女由于妊娠、哺乳,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消化功能紊乱,铁的摄入和吸收不佳,也极易导致贫血。

    2、铁吸收性障碍慢性贫血

    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色素铁可以直接以卟啉铁的形式被人体吸收,吸收率较高非血红色素铁的吸收取决于胃肠道的溶解度等因素,多种因素可阻碍铁的吸收。

    B、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贫血: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维生素B12及叶酸的摄入与吸收造成营养素巨幼红血球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都在核酸代谢中起辅酶的作用,若缺乏则导致代谢障碍,从而影响原始红血球的成熟。常发生于未加或者少加辅助食品、单纯以母乳喂养或淀粉喂养的婴儿,或反复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的小儿。

    维生素B12缺乏可引起巨幼性红血球性贫血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叶酸缺乏除引起巨幼性红血球性贫血外,还有舌炎、口炎性腹泻等。

    二,婴儿贫血怎么办

    1、补充含铁食物,加铁的婴儿配方奶粉、含铁的米片或含铁的维生素滴剂等。同时,还要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西红柿汁、菜泥等,以增进铁质吸收。此外,当宝宝开始吃固体食物后,也要多喂食含大量铁质的食物,如鸡蛋黄、米粥、菜粥等,但应避免喂食糖,因食糖会阻碍铁质的吸收。

    2、随时注意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必要时要给宝宝做血红蛋白成分的检测试验,因为患有轻微贫血的宝宝在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如果宝宝血红蛋白过低,就表示患有贫血,就应当及时补充铁质,吃含铁量高的食物。

    3、关于加用强化铁的饮食,足月儿从4—6个月开始(不晚于6个月),早产婴及低体重儿从3个月开始。最简单的方法即在奶方中或辅食中加硫酸亚铁。对母乳喂养儿每日加1—2次含铁谷类。尚可交替使用硫酸亚铁滴剂,足月儿纯铁用量不超过1mg/kg/日(2.5%FeSO40.2ml/kg/日),早产儿不超过2mg/kg·d。每日最大总剂量为15mg,在家庭使用最多不超声1个月,以免发生铁中毒。

    4、人工喂养儿在6个月以后,若喂不加铁的牛奶,总量不可超过750ml,否则就挤掉了含铁饮食的入量。

    5、对于儿童与成人,最好在每斤面粉中加铁13—16mg。我国农村以谷类、淀粉类饮食为主,有些地方钩虫病流行,必须引起重视,同时应注意尽量增加肉类饮食,因即使在谷类中加铁,其吸收量亦不如肉类食品。

    三,婴儿贫血吃什么

    营养性贫血是因缺乏造血所必须的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所致。虽然当今社会物质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这类患儿仍不少见。

    婴幼儿的饮食要合理搭配,按时添加辅食。避免长时间单纯母乳喂养。以下为两款推荐食谱:

    A、猪肝瘦肉粥:

    适用:8个月―1岁的宝贝

    原料:鲜猪肝、瘦猪肉、大米、油适量、盐少许。

    制法:

    1、将猪肝、瘦肉洗净、剁碎,加油、盐适量拌匀。

    2、将大米洗干净,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粥将熟时,加入拌好的猪肝、瘦肉,再煮至肉熟即可。

    B、四彩珍珠汤

    适用:8个月—1岁的宝贝

    原料:面粉、瘦猪肉、鸡蛋、菠菜、紫菜,适量油、葱姜末、盐、酱油。

    制法:

    1、将面粉放入盆内,用筷子沾水拌入面粉中,边加水边拌匀面粉,使之拌成小疙瘩。

    2、将猪肉剁成肉末;菠菜用开水焯一下,控去水,切成小段。

    3、热锅入油,放点葱姜末,下肉末煸炒,再放少许酱油,添入适量水烧开。再放入小面疙瘩,用勺搅拌均匀,煮片刻。然后倒入鸡蛋液,放入菠菜、紫菜及适量盐,稍煮片刻即成。

    四,婴儿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面色苍白,嘴唇、指甲颜色变淡等;呼吸、心率增快;食欲下降、恶心、腹胀、便秘;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等,年长患儿还会出现头痛、头晕、眼前有黑点等,患病时间长的患儿常常会出现容易疲劳、毛发干枯、生长发育落后等。缺铁性贫血的主要表现除了皮肤黏膜逐渐苍白(嘴唇、指甲颜色表现最明显)、食欲降低、呕吐或腹泻以外,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墙皮等;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智能下降等。

    五,纯母乳喂养会导致婴幼儿贫血吗

    母乳是婴幼儿最好的食物,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在4—6个月以前实施纯母乳喂养。但是一项对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婴儿期进行人工喂养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22.58%,实行混合喂养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31.20%,实行纯母乳喂养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43.93%;纯母乳喂养时间不到4个月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27.74%,超过4个月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43.59%;如果在婴儿4个月前就添加牛奶(粉),贫血发生率为26.32%,在4个月后添加牛奶(粉),贫血发生率为41.36%;如果在婴儿8个月前就添加肉类,贫血发生率为32.34%,超过8个月才添加肉类,贫血发生率为37.21%。

    母乳的消化吸收率虽然很高,但含铁量很低,100克母乳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5毫克,而100克配方牛奶(粉)含铁量可达到9毫克。因此,纯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就越大。富含铁元素的配方牛奶(粉)可有效防止儿童缺铁性贫血,添加肉类等富含铁的动物性蛋白也可补充婴儿的铁营养。

    分析母乳喂养反而缺铁性贫血发生的概率高的原因发现,母乳喂养导致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母亲本身就贫血,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的原因,造成孩子贫血。

    2、孩子到了该添加辅食的时候(一般是4—6个月)却仍然只吃母乳,或添加辅食量较少,或添加不得当都会造成缺铁性贫血。母乳的消化吸收率虽然很高,远远高于各种配方强化奶粉产品,但是母乳中的含铁量很低,100克母乳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5毫克,而100克配方牛奶(粉)含铁量可达到5—11毫克。婴幼儿生长速度很快,正常婴幼儿出生后5个月体重增加1倍,1岁增加2倍。婴幼儿在4—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仅以含铁量少的母乳喂养,或者给婴幼儿食用非婴幼儿配方的奶粉或辅助食品(比如只给孩子喝粥),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3、由于妈妈很难判断宝宝每次进食的量,如果宝宝长期没有吃饱,也可能造成贫血。

    4、某些因素会影响铁吸收,比如补钙过多会影响铁吸收。

    因此,妈妈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对宝宝进行喂养。千万不要只认为母乳好就不给孩子添加辅食,也不要认为母乳会导致孩子贫血而及早断奶。

    六,如何预防婴儿贫血

    主要是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使家长认识到本病对小儿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应包括对孕母的卫生指导,小儿出生后的合理喂养,强调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助食品(如自生后3个月因不能进食肉类,可加蛋黄),早防、早治消化、营养紊乱及感染性疾病,对早产儿及双胎儿早期给予铁剂(元素铁0.8—1.5毫克/公斤/日),对疾病恢复期患儿注意营养素的供给等等。

    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1、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且吸收率高的辅食;

    2、婴幼儿食品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3、对早产儿、低体重儿生后结扎脐带时间延长,2个月左右即给予铁剂预防。

    婴儿猝死

    一,什么是婴儿猝死综合征

    婴儿猝死综合征是1岁以下婴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婴儿猝死综合征很难掌握,因为它不是某种单纯的疾病,而是用来表述1岁以下婴儿突然死亡,并经全面医学调查和法律调查(包括尸体解剖)都无法确定死因的现象。婴儿猝死通常没有任何征兆就突然发生,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打击。

    婴儿猝死还被称为“摇篮死”,因为大部分猝死发生在宝宝入睡期间,通常在晚上10点到早上10点。

    但婴儿猝死也不只发生在夜间。如果你把宝宝送到托婴机构,那么就需要非常注意了。根据2000年发表在美国《儿科学》(Pediatric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20%的婴儿猝死发生在托婴机构。如果考虑到宝宝日托时比在家时睡觉的时间少很多,这个数字就会高得惊人了。所以,你一定要确保托婴机构会让宝宝在睡觉时仰卧,并且要按照安全的睡眠指导来操作。

    二,婴儿猝死的原因有哪些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婴儿猝死的原因。在过去30年里,研究人员对婴儿猝死有了很多了解,但对其原因仍然没有确切答案。很多专家相信婴儿猝死发生的原因包括有潜在畸形(比如,存在影响呼吸的脑部缺陷)的宝宝俯卧睡觉,或者在生成的关键时期受到二手烟等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专家们一直在研究大脑、自主神经系统、婴儿护理与睡眠环境、传染病与免疫以及遗传,来寻找婴儿猝死的原因。

    三,如何防止婴儿猝死综合征

    没有什么万全的方法能杜绝婴儿猝死的发生,但你可以做以下几点以大大降低你的宝宝发生猝死的风险:

    1、让你的宝宝仰卧睡觉

    这是保护你的宝宝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从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美国公共健康服务部、美国婴儿猝死综合征联合会、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与婴儿死亡率项目协会共同发起仰卧睡觉”运动以来,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发生率已经下降了40%。你要确保其他人比如亲戚、保姆都知道不能让你的宝宝趴着睡。

    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侧卧睡也不安全。事实上,你的宝宝侧卧睡发生猝死的几率是仰卧睡的两倍。这是因为如果你让宝宝侧卧睡,他会很容易翻身变成趴着睡。当然,到你的宝宝五六个月大时,他自己就能向两侧翻身,这时候,你想让他保持仰卧睡就不容易了。到了这个阶段,宝宝发生婴儿猝死的风险也开始下降,所以你只要尽可能让宝宝仰躺就可以了,不必担心他自己会翻身的问题。

    但要记住,如果总是让宝宝仰卧睡觉,有可能会造成宝宝头后部或侧部有地方被压扁平,称为偏头或平头综合征。你可以学习让宝宝睡觉时如何在床上放置宝宝来避免出现偏头,如果你对宝宝的睡觉姿势还有疑问,就请教医生或护士吧。另外,不要让宝宝在汽车安全座椅或婴儿弹乐椅里待的时间太长,因为这也可能会导致偏头。在宝宝醒着的时候,让他有足够的时间趴着,这有助于宝宝的肌肉更好地发育。

    2、孕期要注意你自己和肚子里宝宝的保健

    为了保证宝宝的健康,降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这些会增加婴儿猝死的发生率)的风险,你需要注意孕期保健和营养。在整个怀孕期间,千万不要抽烟或服用不合规定的药物。

    3、别让宝宝吸二手烟

    让宝宝周围的空气——在家里、在车上和在其他环境中都是无烟的。如果你觉得你自己没法戒烟,就到房子外面去抽烟,而且要让其他家人也这样做。

    4、仔细挑选宝宝的床上用品

    让你的宝宝睡在稳固、平坦的床垫上,不要用枕头,床单要能绷紧床垫,别松松垮垮的。也不要在宝宝的床上放绒毛玩具或其他软的东西。如果你一定要给宝宝盖被子,就用一条薄毯子,只盖到宝宝胸部,其余三边卷到床垫下。如果你觉得宝宝冷,只要给他穿暖和点的衣服就好了,比如带脚套的睡衣,或者给他套一件连体衣,放到婴儿(无袖)睡袋”(一种无袖睡衣,底边可封口,像个袋子)里。

    5、避免宝宝过热

    要避免宝宝睡觉时过热,不要把他包得太紧,不要用毯子把宝宝的头盖住。宝宝睡觉的房间也不能太暖和,只要穿单衣的成年人觉得舒服的程度就可以。你的宝宝可能发生过热的信号包括出汗、头发潮湿、长痱子、呼吸急促、睡不安稳、发烧等等。

    6、避免接触传染源

    婴儿猝死有时和呼吸或肠胃感染一并发生。所以最好让其他人在抱宝宝之前先洗手。还有要尽可能避免宝宝接触生病的人。

    四,哪些宝宝更容易发生猝死

    尽管对婴儿猝死的发生原因没有确切答案,但目前可以确定一些高危因素包括:

    1、父母一方或看护人员吸烟。

    研究表明,家里吸烟的人越多,每天吸烟的数量越大,宝宝处于二手烟环境的时间越长,发生婴儿猝死的危险性就越大。

    2、趴着睡觉

    研究表明,如果宝宝趴着睡觉,发生猝死的比例比仰卧睡要高出1.7%~12.9%(根据研究条件不同,数据不完全一致)。美国婴儿猝死综合征研究所常务主任贝蒂?麦肯泰尔说,当婴儿趴着睡觉时,更有可能导致过热,呼吸暂停,还可能再次吸入刚呼出的空气,从而使体内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如果婴儿习惯了仰卧睡,再被换成趴着睡的姿势,发生婴儿猝死的几率会大大提高。一些专家认为,这就是托婴机构发生婴儿猝死比率相对过高的原因。

    3、早产儿或低体重出生儿

    宝宝出生越早,发生婴儿猝死的风险就越高。同样,出生时体重越低,发生婴儿猝死的风险也越高。

    4、睡觉时过热

    有很充分的证据表明,过热会大大提高宝宝发生婴儿猝死的危险。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婴儿猝死综合征专家、儿科教授沃伦?刚瑟罗思说,导致过热的原因可能包括:房间温度过高、给宝宝包裹或盖的毯子过多、毯子盖住了宝宝的头部,或者发烧等。

    5、睡觉的地方过软

    一些研究发现睡在过软的地方导致发生婴儿猝死的几率升高。让宝宝在水床、豆袋椅、沙发、棉被、鸭绒被和其他松软的物品上睡觉都是不安全的。跟趴着睡觉一样,松软的地方也增加了宝宝发生呼吸问题和导致过热的机会。

    6、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或滥用药物

    几乎每项针对婴儿猝死原因的研究都强调怀孕期间母亲吸烟是个危险因素。显然,怀孕期间吸烟和使用毒品对宝宝的健康发育都是有害的。

    7、母亲怀孕时不到20岁

    母亲的年龄不到20岁就出生的宝宝,发生婴儿猝死的风险也会增加。另外,两次怀孕间隔的时间越短,宝宝发生猝死的风险也越高。

    8、遭受明显危及生命的情况

    如果你的宝宝出现过呼吸停止、脸色苍白或发青、身体发软、需要抢救的情况,也很可能发生猝死。

    9、性别因素

    所有民族的男孩发生婴儿猝死的风险性都比女孩要稍高,为1.5 比1。

    五,母乳喂养能防婴儿猝死吗

    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母乳喂养本身能降低宝宝发生猝死的风险。但母乳喂养确实有助于降低呼吸和肠胃感染的概率,而这些疾病(正如上文提到的)常和婴儿猝死同时发生。

    六,跟宝宝睡一张床能降低婴儿猝死风险吗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但有几个有力的理由表明你在宝宝的头几个月不该跟他睡一张床。一方面,你的床上肯定有枕头、毯子和其他软的卧具,这些都是可能导致宝宝猝死的危险因素。而且跟你睡一张床,宝宝容易过热。此外父母(尤其是较胖的父母)翻身时很可能压到宝宝。美国儿科学会(AAP)婴儿睡眠姿势和婴儿猝死综合征课题组主席约翰·卡特温科勒 (Kattwinkel)指出:所有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都表明跟宝宝睡一张床会增加婴儿猝死发生的风险。”

    另一方面,有些专家认为跟宝宝一起睡能让妈妈更快地对宝宝呼吸和动作的变化作出反应。而且很多父母都喜欢并刻意要跟宝宝一起睡。

    如果你确实打算跟宝宝睡一张床,圣母院大学母婴行为睡眠研究室的主任詹姆斯? 麦克纳建议,你要确保你的床垫紧靠床头板,中间没有空隙,以避免宝宝的头被卡住。他还建议你拿走厚的、松软的卧具,床附近也不要留有绳子或塑料袋。另外即使在你的床上,也要让宝宝在平坦的床垫上仰卧睡觉。

    还有一些情况,宝宝绝对不应该跟你睡一张床。如果你抽烟,或正在服用影响睡眠的药物,或者你喝了酒,再跟宝宝睡一张床都是不安全的。千万不要让你的宝宝睡在水床上。如果你的体重超重很多,也不应该跟3个月以下的宝宝一起睡。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宝宝和父母在一个房间但睡在自己的小床上时,发生猝死的风险较低。所以变通的办法是把宝宝的婴儿床或摇篮放在你的房间里,或者买个床边摇篮(一端开放,可以勾在成人的床上,并与其高度一致)。这样你既能与宝宝很亲近,又能让他睡自己的小床。

    七,给宝宝包襁褓安全吗

    一些研究人员建议给宝宝包襁褓(指用毯子或布把宝宝紧紧地包裹起来)可能有助于避免发生婴儿猝死,因为襁褓能帮助宝宝更舒服地仰躺着睡觉。如果宝宝睡觉时受惊,他自己的身体的动作反应就可能把他弄醒;襁褓能限制这种动作反应,让他觉得安全。但另一些婴儿猝死专家提醒,襁褓可能导致宝宝过热。所以,如果你用襁褓包宝宝,要使用薄一点的毯子,而且房间里不要太热。当然,宝宝在襁褓里时也千万不能让他趴着睡。

    让宝宝用安抚奶嘴会增加还是降低发生猝死的风险?

    安抚奶嘴也许能降低婴儿发生猝死的风险。研究显示在睡觉或小睡时使用安抚奶嘴的宝宝发生猝死的风险较低。这些研究并没证明安抚奶嘴本身防止婴儿猝死,只是使用安抚奶嘴和婴儿猝死风险降低有很密切的关系。

    一些专用产品,比如睡眠监视器或婴儿睡袋有用吗?

    在国内一些大型儿科医院有医用睡眠监视器,用于监测宝宝睡眠期间的心跳呼吸,但目前还很少见家庭使用。国外虽然可能有家用睡眠监视器,但还没有证据表明家用监视系统能减少婴儿猝死发生的可能性。

    如果你不想让宝宝不盖被子睡觉,也许可以用试一试婴儿睡袋(一种无袖睡衣,底边可封口,像个袋子)。这能让宝宝保暖,同时消除了被子蒙住宝宝的脑袋的可能性。

    宝宝鼻塞怎么办

    一,宝宝鼻塞的原因

    1、免疫功能不健全:宝宝刚出生,身体还没适应,抵抗力差,免疫功能不健全。一旦不注意保暖,会容易患上感冒等疾病。

    2、生理构造因素:新生宝宝的上颌骨和颅骨发育不全,鼻和鼻腔相对短小;鼻腔内鼻毛稀少;鼻腔粘膜柔嫩,血管、淋巴组织相对成人较丰富等。一旦遇到寒冷空气和含菌量较多的气流,都可直接刺激鼻咽部,使鼻咽部血管粘膜充血肿胀,鼻腔分泌物增多并结痂,使原来已经狭小的鼻腔更加狭窄,甚至闭塞,进而使氧气的吸入量减少,二氧化碳排出受阻。

    3、疾病因素:新生儿鼻塞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其次,鼻腔本身的疾患如鼻息肉、鼻中隔弯曲、鼻腔异物或肿瘤等都可使宝宝鼻塞。此外,某些过敏反应也可引起鼻塞。

    4、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以引起鼻粘膜的充血肿胀而导致鼻塞,如孕妈服用降压药利血平,都可引起新生宝宝鼻塞。

    5、鼻内有异物:对于小婴儿来说,他们的鼻腔短,鼻孔狭窄而且毛细血管丰富,如果经常处于灰尘较多而且比较干燥的环境内,就会加速鼻内异物的增加并且变干,引起鼻内的不适。

    二,宝宝鼻塞怎么办

    宝宝鼻塞怎么办?宝宝鼻塞可以用温湿毛巾热敷鼻根部,用棉花棒或者吸鼻器清理鼻腔分泌物,也可以给宝宝变换体位如竖直抱起等。如果这些方法尝试后,宝宝还是鼻塞严重,甚至影响宝宝睡眠、吃奶和精神状态时,就要及时就诊。

    1、温湿毛巾敷鼻:如果是因感冒等情况使鼻粘膜充血肿胀时,可用温湿毛巾敷于鼻根部,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清理宝宝鼻腔分泌物:可用一根细棉签沾一点水探入鼻孔内轻轻旋转,将鼻腔分泌物卷住,随棉签拖出来。如果鼻内分泌物已成硬痂,可先让宝宝吸3-5分钟潮湿的水蒸汽,待鼻痂变软后再清理。

    3、吸鼻器:妈妈可以定期给宝宝使用吸鼻器吸走鼻水和粘液,但不要太用力,轻轻吸就可以了。

    4、给宝宝变换体位:宝宝左侧鼻塞时向右卧,右侧鼻塞时向左卧,或者将宝宝竖直抱起,也可以减轻鼻塞。

    5、滴鼻药物:宝宝鼻塞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0.5%麻黄素滴鼻子,每侧一滴。每次在吃奶前使用,以改善吃奶时的通气状态。每天使用3—4次,次数不能过多,因过多使用可能造成药物性鼻炎。

    6、勤清洁卫生:为了减低家中的过敏原,父母要勤换床单,经常吸尘,这些可以减低宝宝鼻敏感的情况。

    三,宝宝鼻塞流鼻涕怎么办

    宝宝鼻塞直接影响呼吸,还会影响宝宝吃奶、睡觉及情绪,甚至影响身心发育,保证宝宝鼻子的通畅是妈妈们必要的工作。方法有使用吸鼻器;按摩及热敷;涂抹凡士林;棉花棒清除;吸入蒸汽;药物治疗,由医生施药。

    鼻内有涕时应帮助宝宝擤出。要有正确的擤鼻方法,按住一侧鼻孔,一侧一侧地擤。同时要在鼻腔通畅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副鼻窦内鼻涕不易擤出,而鼻腔内脓涕可进入副鼻窦内,也可进入咽鼓管造成中耳炎。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滴药缓解鼻塞症状。但要注意滴药时要防止药液流入口中,因孩子感觉到苦味,以后不会再让滴药。同时,为使药液均匀滴入鼻腔,而不至于迅速地流出来,也必须要有正确的滴药姿势。鼻涕过多的副鼻窦炎,可到医院作换置疗法或穿刺灌洗法治疗。

    另外给大家处理鼻涕的一切方法:

    1、宝宝鼻塞的话家长可以用食指跟大拇指一起作捏鼻梁状,轻轻的在宝宝鼻梁处由上往下按摩,这样很快就可以通鼻子。

    2、或者可以采用手掌揉搓背部的办法,搓到发热为止,这样一般在搓的过程中鼻子就痛了,我一般感冒了老公都采用这个方法,呵呵

    3、或者你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蘸上滚热的开水拧干(虽然很烫手)后再层层裹好,等到不烫手了敷在宝宝鼻根处。

    4、宝宝流鼻涕父母可用柔软的手绢擦拭流出的鼻涕,因为宝宝皮肤很娇嫩,擦拭多了会令宝宝感觉不舒服,所以擦鼻涕后可用湿势毛巾捂一捂,再轻轻地涂上一点油脂,防止皮肤龟裂疼痛。

    四,宝宝鼻塞快速处理方法

    对于不同的鼻塞类型有不同的快速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感冒鼻塞

    用温湿毛巾放在宝宝的鼻部进行热敷(不能太烫),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左右。

    急性鼻窦炎鼻塞

    1、若宝宝患了上感,应积极进行治疗。

    2、一旦得了急性鼻窦炎,及时带宝宝到耳鼻喉科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抗菌素,以彻底治愈,防止复发。

    3、宝宝鼻塞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0.5%麻黄素呋喃西林滴剂,在吃奶前10~15分钟每侧鼻孔滴一滴,一般几分钟就能够起作用。但麻黄素对小宝宝有副作用,不适宜过多或长期使用,以免引起萎缩性鼻炎,影响鼻的嗅觉灵敏度。

    鼻痂阻塞

    1、及时为宝宝清除鼻腔分泌物,如较多,可使用吸鼻器吸除。

    2、清除鼻痂时忌用手抠宝宝的鼻子,以免损伤嫩弱的鼻腔黏膜,引起出血和感染。

    异物堵塞

    爸妈应注意观察宝宝的呼吸情况,一旦发现宝宝有一侧发生鼻堵现象,或不明原因的流脓鼻涕、有臭味时,要及时带宝宝看医生。

    五,宝宝鼻塞预防方法

    1、避免接触病原体:在感冒流行期间,不要到人多拥挤、空气浑浊的公共场所,更不要接触感冒病人。家里有人感冒时,尽量减少接触。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用醋熏蒸房间,可杀灭空气中的病原体。

    2、保证营养:平衡膳食、合理喂养,保证充足的营养素摄入,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衣着恰当: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不可穿得太多,出汗后要及时换下汗湿的衣服,以免受凉诱发感冒。

    4、加强锻炼:经常进行“三浴”锻炼(即日光浴、水浴、空气浴),对增强体质,提高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极为重要。

    乳糖不耐受

    一,乳糖不耐受是怎么回事

    乳糖是存在于乳和乳制品当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有些人产生乳糖不耐受的原因是其机体内缺乏乳糖酶。正是由于缺乏乳糖酶,人吃进去的乳糖就不能被分解成单糖(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吸收入体内,从而导致出现腹痛、腹胀等一系列的症状,这样的病症,我们称之为乳糖消化不良和吸收不良。

    人体吃进去的乳糖,当它进入结肠时,可以被细菌发酵而生成一些短链有机酸(例如醋酸、丙酸和丁酸等),以及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在人体内,乳糖发酵的过程还会可以引起腹痛、肠鸣、腹泻等一系列的症状,这一现象,在医学上就称为乳糖不耐受。

    在医学上,乳糖酶缺乏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因为某些人机体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所致,一般来说,这一种类型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这种情况就是指因为某些原因所导致的小肠肠粘膜上皮的损伤,从而致使人出现暂时性的乳糖酶活性低下。导致以上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它包括感染性腹泻、乳糜泻、局限性回肠炎、营养不良和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等。

    3、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也称为成人型乳糖酶缺乏),这是由于乳糖酶活性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所引起的,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的发生时间因人而异,有些人在婴儿断奶后就开始出现。在我国,比较多见于7-8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群。

    二,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乳糖不耐症的主要表现为一些胃肠道症状,有腹部紧张、肠鸣、腹痛、排气和腹泻等症状。如出现这些症状都是乳糖不耐受症的表现之一,但患有乳糖不耐的个体症状差异很大,而严重的乳糖不耐受多于摄入一定量乳糖后30min至数小时内发生。

    乳糖不耐症对婴幼儿影响较大,并会同时伴有尿布疹、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成人有时伴恶心反应。不耐受症状的多少和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小肠内乳糖酶活性、摄入的乳糖量以及是否同时摄入其它类食品等。

    如果宝宝患乳糖不耐受,可能会在喝母乳或吃其他乳制品(例如开始吃辅食后吃的奶酪或酸奶)之后30分钟至两小时之间出现腹泻、腹部痉挛、腹胀或放屁等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宝宝在1岁之前不应该喝鲜牛奶。

    三,乳糖不耐受怎么办

    面对宝宝乳糖不耐受怎么办的问题,专家建议妈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少量多次

    各种各样的乳制品中所含有的成分对于宝宝而言是非常重要以及必要的营养物质,而患有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却因此而出现有腹泻、过敏等症状。对于这部分宝宝而言,妈妈在哺乳的时候应该选择少量多次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宝宝逐渐的适应各种乳制品,从而改善乳糖不耐受的情况。所谓乳糖不耐受是乳糖酶缺乏个体所致,只要每次采用少量乳类的喂养方式,宝宝便不会再出现不耐受症状。

    研究中发现,少量多次食用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应,每次的食用量不能超过250ml。而且每次每次饮牛奶时,妈妈都应该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这样宝宝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就能得到更好的缓解了。

    2、不宜空腹饮奶

    妈妈要特别的注意,如果宝宝存在有乳糖不耐受,在哺乳时就要特别注意选择时间了。一般情况下,专家不建议妈妈在宝宝空腹的时候喝奶,因为这样会导致乳糖不耐受的症状更加严重。宝宝喝奶的时间最好是在进食其它食物的同时饮用,例如乳制品与肉类和含脂肪的食物同时食用,这样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但是在喝乳制品时,妈妈千万不要让宝宝吃太多过于油腻的食物,否则的话不但会导致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出现,同时还有可能会诱发腹泻。

    3、喝羊奶

    有乳糖不耐受等情况的宝宝,在喝奶的时候要注意,应该尽量的不喝牛奶、母乳等饮品。这类乳制品中的乳糖非常丰富,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宝宝而言是非常不适合的。因此妈妈在选择乳制品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应该让宝宝慢慢的熟悉乳制品中的乳糖,这样才能慢慢的适应牛奶以及母乳。因此针对婴儿的消化系统,专家建议妈妈给宝宝喝羊奶。而且羊奶相对牛奶更养胃,并且其中所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也比牛奶要高,因此更适合乳糖不耐受的宝宝饮用。面对宝宝乳糖不耐受怎么办的问题,羊肉也是不错的选择。

    4、发酵乳代替

    有乳糖不耐受情况的宝宝可以暂时不喝鲜乳,这个时候可以用发酵乳来代替平时常喝的鲜乳,比如像酸奶。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30%被降解,宝宝饮用不但不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同时还非常利于消化以及吸收。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同时食用也非常方便。

    对于宝宝乳糖不耐受怎么办的问题,专家还特别提醒,在平时生活中应该随时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症状较轻的话妈妈可以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

    四,如何预防乳糖不耐受

    1、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即使乳糖酶缺乏个体,也可耐受少量乳类(120ml至240ml),不会出现不耐受症状。限制一天中摄入乳糖总量,一般乳糖限量为12g。少量多次食用也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应,一次食用量不超过250ml为宜。只要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就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请注意,婴幼牛奶过敏患者请选择羊奶或其他奶制品。

    2、不宜空腹饮奶。有乳糖不耐受者,不宜清晨空腹饮奶。在进食其它食物的同时饮用牛奶,例如乳制品与肉类和含脂肪的食物同时食用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3、先用发酵乳(如酸奶)代替鲜乳。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30%被降解,易于消化吸收。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食用也非常方便。

    4、喝羊奶,羊奶乳糖含量较牛奶低,而且含有丰富的ATP(三磷酸腺苷)成份,它可促进乳糖分解并转化利用,因此饮用后不易产生“乳糖不耐症”现象。针对婴儿的消化系统,建议喝羊奶。羊奶相对牛奶更养胃,其富含的营养相对来说要超过牛奶.

    5、乳糖酶。外源性的乳糖酶也可以提高乳糖的消化和吸收。

    五,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过敏的区别

    如果宝宝对牛奶不适应,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有可能是对牛奶过敏或患有乳糖不耐症。但由于这两者的症状相似,再加上很多妈妈对两者不了解,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牛奶过敏和乳糖不耐症在机理和对策上都有较大差别。

    1、乳糖不耐受:

    牛奶中大约含有4.5%的乳糖,而它作为一种大分子双糖,还需要在小肠内被分解成葡糖糖和半乳糖这两种单糖,才能被肠壁吸收。人体需要借助乳糖酶的帮助才能分解乳糖,但很多人由于肠道内乳糖酶缺乏,无法将牛奶或是其他食物中的乳糖有效分解。没能分解的乳糖就有可能在回肠末端、结肠被细菌所发酵,进而产气,引起腹胀、排气。这就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较少发生在婴儿身上,而多见于成人。据报道,华人有乳糖不耐受的比例高达93%。大多数人都是只有当摄入一定量的乳糖之后才会发生不耐受的症状,只有极少数人摄入少量的乳糖就会有严重的状况出现。婴儿通常都可以正常合成乳糖酶,因而可以消化吸收母乳中的乳糖。在断奶以后,体内乳糖酶的合成便会逐渐减少。如果因种种原因导致小肠内缺乏这种乳糖酶,就会导致乳糖不耐受。

    虽然婴儿很少发生乳糖不耐受的情况,但是也仍然有一些婴儿会有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已经把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的无乳糖配方婴儿奶粉。

    2、牛奶过敏:

    牛奶过敏,更确切地说,是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每100ml牛奶中大约含有3g的蛋白质,包括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两种。这两种蛋白质都有可能导致过敏。当免疫系统误把正常摄入的牛奶蛋白质当成入侵的敌人时,就会引发一连串的免疫反应来对抗“敌人”。结果就可能导致呕吐,腹泻,皮肤红肿,哮喘等症状。当免疫反应过于强烈的时候,救助不及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由于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因而相对于成年人,婴儿更容易对牛奶蛋白过敏。大约有3%左右的婴儿会对牛奶蛋白质过敏。而且,对牛奶蛋白质过敏的婴儿通常也会对来自于其他动物乳汁中的蛋白质过敏,个别甚至对母乳中的蛋白质也过敏。另外,除了牛奶蛋白之外,鸡蛋和花生中的蛋白质也常常是婴儿的过敏原。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过敏问题几年之后会自行消失。

    对于婴儿,如果无法母乳喂养,又对牛奶蛋白质过敏,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使用了大豆蛋白的配方奶粉,或者选用已经将蛋白质水解为多肽的防过敏配方奶粉。

    婴儿捂热综合征

    一,什么是婴儿捂热综合征

    婴儿捂热综合征又称闷热综合征、捂被综合征、蒙被综合征等。这种病主要因为给孩子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而引起。

    在家给孩子盖被过严、过厚;居室内温度过高或在外出时给孩子包裹过多、过紧时均可以发生。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未满月的新生儿尤其多见。一般都发生在寒冷季节,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患儿多数来自农村。大多数孩子起病前身体健康,少数有咳嗽、流涕、发热、腹泻等感冒或肠道感染症状。新生儿或小婴儿的体表面积相对比成人大,因此,散热也比成人快,如果捂的过久或保暖过度,孩子身体周围的温度会急剧上升,而此时又因包裹太多影响散热而使机体处于高热状态。这时候,人体皮肤上的小血管可出现代偿性扩张,以通过皮肤蒸发也就是出汗和呼吸增快来加速散热,所以孩子会大量出汗,甚至脱水。

    二,婴儿捂热综合征怎样救治

    降温

    降温退热是治疗的基本措施。家长应该首先去除捂热的原因,撤离高温的环境,让孩子尽快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并尽快把孩子送到医院救治。孩子体温很高,要迅速降温。最好采用物理降温法,如用冰垫、温水擦浴等,不要用发汗药,以免出汗过多加重虚脱。给氧迅速给氧是治疗的必须手段。给氧可以提高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改善机体缺氧症状和呼吸状态。如有脑水肿出现,应该采取高压氧治疗。

    液体疗法

    液体疗法也是抢救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患儿高热大汗后使水液大量丢失,会引起脱水和酸中毒,因此必须积极补充水分,纠正酸中毒。应采用静脉补液,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碳酸氢钠。

    其他方法

    除以上治疗措施外,对抽搐的患儿要应用抗惊厥药,如安定、鲁米那、水合氯醛等。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能量合剂和维生素C等药物,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同时要注意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并保证营养的供给。

    应该提醒每一位孩子的家长,对孩子切不要包裹得太紧太厚,保暖过度和缺乏新鲜空气会使孩子发生捂热综合征。这种情况病死率很高,而且即使抢救存活,后遗症也很容易发生。同时也提醒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诊断和处理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的关键。

    三,捂热给孩子造成的危害

    高热时机体代谢增快,耗氧量增加,再加上被窝内缺乏新鲜空气,还可导致孩子发生缺氧。由于小婴儿,特别是不满月的新生儿无力挣脱捂热的环境,持续下去病情往往迅速恶化,出现内环境失调和多个器官功能损害或衰竭。一般患儿表现为面色先红后白、哭闹不安、反应迟钝、眼窝凹陷、口唇发青及呼吸急促、费力等。由于受到捂闷后又大量出汗失水,造成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并可继发脑水肿。严重者脑细胞缺血坏死,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永久性损害,而遗留癫痫、弱智等后遗症。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容易影响心、脑、肾、胃肠道等多个器官,病死率可高达18.33%,后遗症也较多,其中以继发性癫痫最常见,其次还有脑性瘫痪、失明、失语、智能低下等。显然,婴儿捂热综合征完全是人为因素所造成,因后果严重,应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气温的适应性较差,特别是出生后150天以内的婴儿,产热量非常大,而出汗散热较为缓慢,产热和散热的不相协调使婴儿容易在环境影响下出现高热。捂热过久,影响了机体散热,体温就会急剧上升,患儿处于高热状态。

    高温时末梢血管会代偿性扩张,出汗增多,高热也使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孩子被困在被窝里,缺乏新鲜空气,导致缺氧。

    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根本无力挣脱"捂热"环境,持续下去即可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和功能衰竭。

    四,给孩子保暖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穿的、盖的越多越好

    例如小儿睡觉时不给脱去棉衣、棉裤,还加盖过多的棉被,甚至还将被盖过头。外出时里三层,外三层,用绳捆,头戴冒,再加围巾。

    误区二:发热捂出汗

    宝宝一发烧,家长就给宝宝穿得多多。有的说,孩子发烧了很怕冷;有的说,穿得厚点是为了捂出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烧了。

    发烧捂出汗,往往越捂越热,容易造成捂热综合症,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小孩发高热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手脚冰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让宝宝充分散热,而手脚要保暖。很多人认为宝宝发烧了就不能洗澡,洗澡容易着凉。其实孩子发烧了洗热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拭浴也是退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

    误区三:婴儿与大人同睡

    很多妈妈喜欢搂着宝宝一起睡,觉得这样不仅能快速地让宝宝与妈妈熟悉,也方便妈妈照顾宝宝,其实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宝宝一哭,妈妈就给奶吃,有时宝宝含着乳头就睡着了。宝宝含着乳头睡觉,乳房很容易堵住婴儿的口鼻,影响其呼吸。母婴同床睡眠夜间同呼吸,共吸氧,成人肺活量要比宝宝大很多,大量的氧气被大人夺去,相反,大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废气却被宝宝回收了,宝宝可能整夜处于供氧不足、二氧化碳弥留的小环境里,使组织的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对发育极为不利。孩子有被大人压到得危险。年轻父母睡得太沉,压到婴儿使之窒息死亡的病例屡有发生。

    五,孩子衣物厚度以母亲衣着为准

    冬天家长要注意适当给孩子增减衣物,不能把孩子捂得太严实,否则不利于散热。其实孩子衣物的厚度和母亲的差不多就可以了。而且,中午要随着气温升高而适当给孩子少穿点衣服。从户外进到车内、室内,要及时解开孩子的厚外套。只要婴儿的两只脚是暖和的,就说明衣被的厚薄是适当的。

    一般来说,新生儿待的室内温度最好在23-24摄氏度左右;几个月到一岁的婴儿所处的室内温度最好在22摄氏度左右,晚上可适当给孩子添加一床小被子。同时,室内的湿度最好保持在50%到60%左右。另外,不宜给孩子用电褥子,否则电褥子持续供热,孩子散热差,也容易出现"捂热综合征"。

    家长要学会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脸色发红、发热、出汗多,首先要看是否环境温度过高,如果室内温度比较适宜,就要考虑是否给孩子穿得太多了。同时要给孩子补充水分,最好在水里加一点盐。如果孩子尿少,说明孩子存在脱水问题,也要引起家长警惕,及时到医院就诊。

    婴儿摇晃症候群

    一,婴儿摇晃症候群是什么

    所谓「婴儿摇晃症候群(Shaken infant syndrome)」,是指瞬间以不当的方式剧烈摇晃婴幼儿,或长时间无数次的快速摇晃婴幼儿,造成其脑部伤害,甚至死亡。目前临床病例多发生于0-4岁的婴儿或幼小儿童,但主要好发对象为0-8个月大的婴儿,原因是婴儿颈部较为柔软、脆弱,及其身体比例和大人有差异,婴儿的头部比例约占身长得1/4,且婴幼儿期脑部发育较快,因此,宝宝头部的重量也约占全身重量的1/4,加上婴幼儿颅底较为平坦,脑部不易固定,颈部又欠缺支撑力,因此,当大人或外力施予部当激烈摇晃,或是将婴幼儿背在大人背上,却疏忽给予他们颈部支撑,都有可能导致婴幼儿永久性的脑部伤害,产生许多后遗症,造成无法抹灭的遗憾。

    二,摇晃婴儿的危害有哪些

    1、脑出血

    不论大人还是孩子,脑内组织都如"豆腐"般脆弱,必须避免受到外力的撞击,才能保护大脑组织的安全,特别是不满1岁的宝宝,更需要注意头部的安全。因为出生时婴儿大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的二分之一,但体重大约只有成人的二十分之一,并且婴儿的颈部肌肉群肌力比较弱,不足以支撑宝宝的头部。

    另外,婴儿颅底及内面较平滑,脑组织固定不是很结实,受到强大的外力时容易晃动,大脑表面与头骨下的静脉相接的血管也会晃动。晃动的大脑组织很容易被突然改变的外力"撕裂",引发硬脑膜下或蜘蛛膜下腔出血等急症,眼球玻璃体也会因剧烈摇晃而引起视网膜出血。

    2、意识不清醒

    出血之后,颅内压会急速上升,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嗜睡、抽搐、四肢无力、意识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这种因人为剧烈摇晃而引发脑出血,并引起诸多神经系统的症状,就是"婴儿摇晃症候群"。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受伤害的婴儿并无明显外伤,却都受过力道大小不一的摇晃或撞击。

    有摇晃症候群的宝宝,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烦躁不安,接着出现抽搐或意识不清等现象。抽搐也许是偶发或局部抽搐,但也有可能频繁发生,严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

    三,三种情况切忌摇晃宝宝

    1、切忌盛怒下激烈摇晃宝宝!!

    一般而言,婴儿摇晃症候群绝大多数为婴幼儿遭受到家暴或保母虐待所导致,但是也有少数父母是再和婴幼儿游戏时疏忽其颈部支撑;或婴幼儿哭闹不休,尝试安抚孩子的大人不得要领,再心烦意乱且气愤的情形之下,瞬时失去控制,用力摇晃婴儿!!多数焦躁无法安抚宝宝的大人,会将双手置于孩子两侧腋窝剧烈摇晃,摇晃时间大部分在2-20秒钟,每秒快速摇晃3、4下,摇晃时,头部以颈部为轴心,向各个方向瞬间猛烈的加速,这时婴幼儿的头部尽管没有直接碰撞到坚硬的物品,但是,造成脑部伤害的风险很高!!这是因为婴儿脑部水分含量高,较成人脑部柔软脆弱,再被激烈摇晃时,婴幼儿脑部很容易被扭曲压迫。

    宝宝哭闹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没睡好、想喝好、尿湿、身体不舒服等等。家长应给予爱心和耐心,找出孩子哭闹的原因。切忌不要在情绪用力激烈摇晃宝宝,造成其永久性脑部伤害。除了激烈摇晃宝宝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在抱或背的时候,必须给予宝宝颈部有力的支撑,并固定其颈部,避免摇晃宝宝颈部。

    2、游戏也可能造成伤害!!

    值得关切的是,除了激烈摇晃宝宝,和宝宝玩游戏也可能会导致「婴儿摇晃症候群」。例如:将小孩抛到空中再接住、抱着宝宝旋转等,都有可能造成伤害。宝宝在和大人玩游戏时,有时会笑得很大声开怀,但并不代表宝宝很快乐舒服,有时可能是因为惊吓过度而大笑,且婴幼儿过度兴奋,往往会引起做恶梦或精神状态不稳的不良效果。因此,要避免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发生,要尽量避免摇晃四岁以下的婴幼儿,无论是游戏、日常生活安抚,都要避免激烈晃动宝宝的身体和头部,及随时注意给予孩子颈部支撑,并且,让家中的长辈、保母或较年长的幼童了解摇晃宝宝的危险性,若不幸出现婴儿摇晃症候群的病征,应立即送医,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3、复健减缓后遗症

    罹患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宝宝,由于脑部受损程度不等,因此,症状有轻重之分,轻微者可能幸运不会留下后遗症;严重者可能会有智力发育迟缓、学习障碍、动作发育迟缓、肢体偏瘫等脑性麻痹、视力受损甚至失明、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癫痫等后遗症,因大脑损伤程度由外观无法评断,早期也无法判断轻重,所以,更要注意其后续变化。尽管可能受损严重,由于婴幼儿的自我修复能力较成人佳,且脑部神经有代偿作用,会建议已罹患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孩子,应勤做复健,刺激脑神经复原,减缓所遗留的后遗症。

    四,保护宝宝大脑 六种危险动作勿做

    1.不要以剧烈摇晃的方式安抚宝宝。

    2.在空中抛接宝宝。

    3.将宝宝抛到床上。

    4.抱着宝宝旋转。

    5.让宝宝坐在大人膝盖上,往后用力翻躺。

    6.不要过度依赖摇篮,控制使用的时间与摇晃的程度。

    抱宝宝时要支撑颈部

    宝宝的颈部能自行支撑头部,约在6个月大时,在这之前,只要抱着宝宝,家长都应以手掌支撑住宝宝的颈部。若使用背带,应选择适合月龄并要有支撑颈部的功能的背带,避免头部少了支撑力而摇晃。但现在有的宝宝似乎很早就能自行挺直脖子,究竟该如何确定宝宝的颈部真的可自行支撑头部?一般来说,当宝宝会翻身后,就表示头部的支撑力已足够。

    五,别摇晃:了解宝宝哭泣的真正原因

    揭秘:宝宝哭泣的真实原因

    1.撒娇 哭的声音偏高,且哭了很久连一滴眼泪也没掉,这是撒娇的哭声,也是想要妈妈抱抱。

    2.尿布湿了 若是听起来较为刺耳的哭声,哭音尖锐并夹杂低音,就是宝宝尿布湿了,希望妈妈快帮忙换尿布。

    3.饥饿 仔细听宝宝的哭音,可发现哭音中有"M"的音节,这是宝宝肚子饿了。

    4.想睡觉 哭声听起来比较低沉,则代表宝宝想睡觉了。

    5.生病 如果哭声持续且反复发作,可能代表宝宝生病了。如果哭声尖锐异常或声音由强变弱,就需要爸妈提高警觉喽!

    招数:如何辨别宝宝哭声含义

    1.父母应试着辨别新生儿哭声代表的意义。

    2.先确认是否尿布湿、肚子饿。

    3.检查身上有无起疹子、蚊子咬,或是因温度太热,导致不舒服。

    4.观察宝宝的表情、肢体动作,以及量体温,判断有无异常。

    5.若安抚超过15分钟仍哭闹不休,且食欲不好,可能是肠胃炎或其他疾病,应尽速就医

    方法:如何正确安抚宝宝

    1、掌控宝宝情绪。面对宝宝哭闹不休,的确会让许多父母深感头痛,尤其是新手父母因照顾经验不足更容易手足无措。医生提醒,虽然宝宝的哭声会令家长心烦意乱,但是必须了解到,"哭"是婴儿对外沟通的语言,他们只能用不同的哭声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和要求。父母若能常与宝宝玩游戏,观察、了解他的喜怒哀乐,并适时给予回应,就能与宝宝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充分掌握宝宝的情绪状况后,家长才能"见招拆招",也不致于发生宝宝哭个不停,父母却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

    2、帮宝宝按摩。究竟该如何安抚哭泣的宝宝,除了耐心以对外,父母可帮宝宝按摩,还可以通过身体的亲密接触以缓解宝宝的情绪,避免抱着摇晃且疏忽力道的拿捏而不慎伤害宝宝。父母可拿玩具或外出散步吸引宝宝以转移注意力,让宝宝停止哭泣。如果自觉快要失去耐心了,也不要勉强,应该请家中其他有经验的成员帮忙哄宝宝,给自己松口气的时间,避免因自身情绪失控做出令人遗憾的事情。

    3、及时送医治疗

    如果安抚了很久还无法让宝宝停止哭泣,这时最好考虑送医,因为在2~3个月大时,有婴儿性肠绞痛的问题,5~9个月大则是肠套叠的好发年纪,需要专业的儿科医师检查,做综合性的评估,才能真正解决宝宝的问题。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直接伤害是在大脑,脑细胞受损时所引发的症状可轻可重。轻者只是嗜睡,并没有其他症状,预后情况良好,严重者会昏迷不醒、抽搐不止,有时即使性命保住了,却带着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神经系统疾病的预后情况与送医时机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发现宝宝出现上述异常状况,要及时送至大型医院急救,或许可降低伤害程度。

    为了不让"婴儿摇晃症候群"的悲剧不断发生,父母能做的就是小心,在宝宝的颈部可自行挺直前,抱的时候务必以手掌托住其颈部,并且避免做反复在空中抛接等的危险动作,让宝宝能在安全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