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症”被列为新增疾病

发布日期:2019-08-07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网瘾症”被列为新增疾病
     
    时值暑假,很多家长又开始操心孩子沉迷游戏、上网成瘾问题了。此外,很多女孩子也曾抱怨过男友爱游戏胜过爱自己,而现在大家常常谈到的让人沉迷游戏不能自拔的“网瘾症”也有了正式“编制”,其诊断名词为“游戏障碍”。据人民网消息,世界卫生大会审议已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下称“ICD-11”),将“游戏障碍”作为一种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
     
    标准:持续一年及以上就是“病 ”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罗园园告诉记者,目前对“游戏障碍”的评估主要依照根据ICD-11”,不能武断地将正常的“玩游戏”行为都视为“游戏障碍”。在这里,“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高于其他的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罗园园解释,如果有人无法把控玩游戏的时间、场合,在生活中“游戏第一”,并且在出现诸如影响工作、学习等不良后果后依然不能停止游戏行为,这种状态持续1年及以上就可能患上了“游戏障碍”。
     
    方向:走出游戏 寻找现实中的快乐
     
    谈到“游戏障碍”的形成过程,罗园园认为,这是一个从“偶尔玩”到“经常玩”,再到“控制不住地玩”,最后“不玩不行”的过程。
     
    网络游戏为何会有如此“魔力”,能叫人上瘾并不能自拔?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文化传播系副教授薛龙表示,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够致瘾,是因为游戏通过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大脑组织,使人们面对不同的网络情景会产生特殊的快感,并沉浸于这种即时性的快乐中。通俗来讲,就是网络游戏可以让人更加容易地获得现实中较难得到的快乐。当前,沉迷网络、游戏成瘾现象不仅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在成年人群体中也比较普遍,其背后具有深广的社会原因。薛龙认为,疏于社交的儿童、青少年往往把网络游戏视为自己的“玩伴”,让自己不那么孤独,这一点在留守儿童中更为明显;而成年游戏成瘾者往往通过网络游戏来逃避现实压力,并在“打怪升级”中获得对自己的肯定。在薛龙看来,无论游戏会带来何种“快乐”,人们都要加强社交、亲近社会,从游戏中走出来去寻找现实中的快乐。
     
    治疗:关键在前期的心理干预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一些所谓的“戒网瘾”学校曾通过电击等方式治疗网瘾,也有不少家长强行管制游戏成瘾的孩子。封面新闻消息称,“网瘾电击疗法”是由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杨永信开创,借鉴“电刺激厌恶治疗”的原理,在网瘾孩子太阳穴或手指接通电极,让1~5毫安(实为10毫安及以上)的电流通过脑部,将被治疗者的过度上网行为与电刺激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从而戒治网瘾的方法,但目前杨永信的“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早已关停。
     
    罗园园表示,对于“游戏障碍”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遵医嘱适当地玩游戏作为缓解,但是如果强行管控,容易使“游戏障碍”出现情绪沮丧、焦虑、冲动的状况,即心理学中的“戒断反应”。因此,单纯的管控、隔离是不理智的,应当配合治疗。
     
    据罗园园介绍,对“游戏障碍”可通过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整合的方法。但是,鉴于“游戏障碍”形成的过程性特点,她认为还是更应当关注前期的心理干预。罗园园谈及心理学对游戏障碍来访者,更多是看其致病缘由,每一位来访者的缘由都不尽相同,医生会关注来访者患“游戏障碍”的整个过程,分析患者循环反复接触游戏的具体原因,观察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如何被强化的,从而发现游戏提供并满足了患者哪些方面的需求,并在现实中为患者寻找替代物或者撤销强化物,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便是罗园园口中的认知行为疗法(CBT)。除此之外,还有精神分析疗法,主要看患者的童年、幼年的成长经历对其自身的影响。罗园园谈到心理学对治“游戏障碍”的方法是多元化的,主要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罗园园建议,对于沉迷网络,游戏上瘾者,应当及时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心理评估,在确诊为“游戏障碍”后进行正规、系统的心理治疗,家人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